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圩镇功能日益完善 中心镇变“小城市”

阅读:0 2025-05-23 10:12:00

大沙镇将美丽主街打造成为聚人气、旺商贸的新引擎。大沙镇供图

“小城市”,通常指在规模、功能和发展潜力上位于大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城市,它们往往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经济活力和一定的服务功能。

近年来,肇庆四会大沙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功能定位,全域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高质量协调发展,打造“百千万工程”镇域示范样本。

如今,大沙镇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同比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三年进位96名,成为肇庆市唯一连续8届入选的建制镇;城市客厅、养老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一应俱全,圩镇功能日益完善。

南方日报记者 施亮

通讯员 刘美佳 郑舒莉

工农并举 做优经济增量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金属深加工业、高端铝型材制造业纷纷落户大沙,在此落地生根,实现转型升级。

走进位于大沙镇南江产业园的高登铝业有限公司工业型材展厅,一辆由铝型材组装而成的新能源汽车框架引人注目。在这里,高登铝业实现了从单一铝型材工厂到综合性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当前,大沙镇初步形成以华昌、鲰龙、高登、国耀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较为完整的高端铝制品产业集群,集聚规模以上铝制品企业47家,产值突破109亿元,为招引上下游产业提供较为完整的材料市场。

大沙镇坚持园区为母,打造肇庆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形成了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大沙市管起步区、南江工业园、村级工业片区三大产业板块。2023年以来,大沙镇(含市管起步区)新引进项目超260个,计划投资额超630亿元,平均每4天引进1个项目。2025年计划推动79个项目竣工投产。

工农并举是大沙镇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立足全镇3.4万亩鱼塘资源禀赋,大沙镇通过“政府主导开展集约,国资出资清退统租,龙头企业承租开发”的集约新模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在仁马片区成功集约1200亩鱼塘,开展建设千亩“美丽渔场”,将鱼塘平均租金由1200元/亩提升至2200元/亩,将直接带动仁马经营性收入每年增收超100万元,仁马村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

同时,推动肇庆市强渔种苗有限公司、肇庆市太二种业有限公司建设,加快建设渔业种苗培育基地,研发优质种苗,推进渔业产业链向前端延伸,建设大沙水产现代化渔业种苗基地,打破只能从广州、佛山“引苗”的制约。目前,首期鱼苗已经成功培育并售出。

群众参与 圩镇增颜提质

华灯初上,大沙圩镇切换成“夜间模式”,烟火气伴随着欢声笑语缓缓升腾:主街智慧路灯统一亮起,电子屏上显示出圩镇导览图;街道两侧商铺招牌流光溢彩,消夜档、茶饮店飘出阵阵香味;白天拼搏的工人们在这里散步聊天、逛街购物、休闲聚餐,找到生活的“松弛感”。

2023年以来,大沙以集聚辐射为导向,提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以现代化城市标准推进美丽圩镇建设,通过“扮靓面子、做实里子、夯实底子”三步走,推进圩镇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以广海路、大沙大道作为两条主轴,大沙开展“三线”整治、房屋外立面改造,开展主街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将其打造成为聚人气、旺商贸的新引擎。

在改造过程中,大沙创新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形成多方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在项目施工前期,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收集商铺群众意见,综合制定施工方案。如有群众反馈以往雨季,主街时有积水内涝的情况发生,大沙便根据需求重新布设修缮了排水系统,解决了主街“水浸街”问题。

主街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街颜值提升以后,人流量大幅提升,临街商铺也租满了,除了本地居民以外,周边工业园区务工人员也乐于来这里消费。

强村富民 释放振兴动能

在大沙镇隆马村下冼村,蜿蜒河道贯穿全村,沿着河道建设了亲水平台、垂钓点位、儿童乐园等设施。隆马村职业经理人潘国华告诉记者:“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文旅项目可以‘拎包’进驻。”

潘国华介绍,隆马村属于城郊融合类村庄,在形态上保留村庄的风貌特色,以城镇的先进管理方式与治理手段引领村庄转型升级,协调村庄的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发展农产品供给、农(渔)耕体验、休闲旅游等服务城镇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构建“城镇带动村庄、村庄服务城镇”的城郊融合发展新模式。

“旧厂房变新公寓,闲置地变幼儿园,空心村变文旅村。”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大沙镇岗美村在强村公司的带动下,各个兴村项目稳步推进。

2023年以来,大沙镇创新经营模式,释放发展潜能,在岗美村、隆马村率先成立强村公司,引入专业的农村职业经理人。通过建立职业经理人与强村公司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新模式。

此外,大沙还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助力薄弱村蝶变。针对江民村等资源匮乏的薄弱村,积极探索出“闲置空地+N”模式和“土地银行”模式。对16亩滩涂地进行平整改造,出租给企业作为物流中心,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将废旧村委会办公楼进行发包改建,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将70余亩闲置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实现了“资源”向“资产”的华丽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大沙全镇1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800万元,10个村实现“100万+”,其中6个村突破“150万+”。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