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方寸光影七十年 张辉家庭相册里的乌鲁木齐变迁

阅读:0 2025-08-20 11:49:00

张辉的丈夫张学智(右)上世纪70年代在西大桥的留影。

8月13日,张辉在西大桥留影。(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娜 实习生刘忻瑶)方寸光影,家国同帧。自治区成立70载,乌鲁木齐的沧桑巨变,不仅镌刻在城市的脉络里,更珍藏于千家万户泛黄的相册中。为庆祝这一盛事,乌鲁木齐晚报特开设《老照片·家庭相册》栏目,诚邀您一同拂去时光的尘埃,翻开承载记忆的扉页。

在这里,我们将聚焦一组组跨越时空的家庭影像——从祖辈的结婚照到儿孙的毕业礼,从低矮的平房到林立的高楼,从朴素的衣着到时代的潮流……每一帧对比,都是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交融的生动注脚,每一次讲述,都是亲历者眼中最真切的岁月回响。

让我们透过这扇由家庭相册打开的窗口,在柴米油盐的温情里,在笑靥如花的定格中,共同见证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呈现出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以及这座城市迈向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铿锵步伐。让记忆的光束,照亮我们共同的来路与前程。

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都悄然印刻在寻常人家的相册里。70岁的张辉,家住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青年路社区前进街25号院。

8月14日,她依次翻开三本厚厚的家庭相册。翻动间,画面中人物衣袂飘动的瞬间、流转的色彩定格,涌动着家庭的温情,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

西大桥:从长桥饮马到通衢大道

“这张照片是20世纪70年代拍的,老伴和朋友站在西大桥下的河滩边上,背后就是红山塔。”张辉指着照片说。

西大桥是乌鲁木齐最古老的桥。1959年,乌鲁木齐市首座长100米、宽2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在西大桥原址建成,成为当时唯一可并列通行4辆汽车的桥梁,桥两侧设人行道,桥上还安装了路灯,一到晚上热闹非凡。

“1986年儿子3岁时,我们在‘长桥饮马’雕塑前合影,那时已用上彩色胶卷。”张辉说。随着城市发展,西大桥历经多次改造,1996年成为现代化不锈钢装饰桥,2009年拓宽至双向10车道,桥头立起了象征美好寓意的虎头狮纹兽雕塑。

如今凭栏远眺,桥周围高楼林立,北望红山翠色,桥下河滩路车水马龙,西南侧人民公园游人如织,青山苑绿意盎然。

从1985年首座全互通人民路立交,到2012年首座五层立交,如今,乌鲁木齐河滩路上飞架16座立交桥,见证着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

“空闲时间,我们仍爱去西大桥走走看看。”张辉说,“西大桥承载着无数故事,是乌鲁木齐发展的活档案。”

红山:从荒山秃岭到城市绿心

泛黄相纸定格的不仅是笑靥,更是一座城市奔涌向前的身姿。“27岁嫁到这里,便再未离开。”张辉取出一张1983年拍摄的黑白照片——怀有身孕的她侧坐红山塔下,“那时红山树小景稀,连台阶都是石头垫的。”

1958年市政府决心重现红山名胜,成立“红山修建工程委员会”,动员全市职工、学生、官兵植树造林、修路引水、打造景观。

“市博物馆记载着那段历史,学生们用书包装土,竹筐抬土,栽下松榆树苗。”张辉又展示近期与老伴带孙子的合影,“你看现在,满眼绿色,是夏日避暑胜地。”

从寸草不生到满园春色,红山之变是乌鲁木齐生态建设的缩影——水塔山、植物园、雅玛里克山、燕南山、东部山丘……满城绿意滋养着每位市民。

南山旅游:从郊游野趣到文旅胜地

方寸相纸间,街巷脉络与天际轮廓在此定格时光原点。

张辉拿出一张南山游玩留念照。画面上人们席地而坐,孩子喝着汽水,大人们撸着烤肉串闲谈。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还没有电视,只要休息,三五好友就会相约出游。南山郊游最受欢迎,但因交通不便,多靠学校、单位组织”“那时白杨沟尚无‘景区’概念,景点稀少。自带食物烤炉,上山野炊”……张辉的回忆里满是幸福。

伴随旅游兴疆战略,乌鲁木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在南部的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分别打造了天山大峡谷(5A)、菊花台、小渠子等景区;市中心培育大巴扎、和田二街、领馆巷等特色街区;城东有天山明月城,城北有野马生态园。

光影魔法在家庭相册中施展最宏伟的叙事。每一帧褪色影像,都是时代刻刀深镌城市肌理的印记。沉甸甸的相册如时光隧道,让我们凝视那些方寸间的光影,无声地编织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